二十大报告解读(九)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
摘要:
二十大报告解读(九)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
发布者: 发布时间: 2022-11-07 浏览量:
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,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。《奋斗 新的伟业》第九期节目,聚焦“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。
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,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,其中,美丽中国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良好的自然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中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其中之一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。
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、部长,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说: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,要求我们友好对待自然,合理利用自然。在国土空间规划、自然资源利用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,都要把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作为基本原则。”
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说:“我们国家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,要整体迈入现代化,高消耗、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,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可承受的,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”
长期以来,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被认为无法兼顾,要发展免不了要牺牲环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,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,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既要发展,也要环境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,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倡导绿色消费,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,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。
发展方式的转变,也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。近年来,我国各类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。在北京市民邹毅的镜头下,2021年,北京的蓝天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112天,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88天,首次全面达标。今天,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。同时,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,2021年,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.9%。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。
在此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针对环境问题,提出了要“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”。不难看出,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,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。
党的十九大以来,我国实施了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大工程,重点保护和修复我国青藏高原、长江流域、黄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。此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再次明确要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。
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,也得益于绿色能源的不断开发。今天,在青藏高原,青海省海南州千万千瓦级生态光伏发电园区,年平均发电量达到96亿千瓦时;在新疆哈密,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千万千瓦;在金沙江上,白鹤滩水电站已有13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。这些能源项目为助力我国绿色发展转型起到重要作用。
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章建华说:“新时代十年来,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,我国能源结构加快转型,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,单位GDP能耗十年累计下降了26.4%,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3%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.6%的增长。”
2020年,中国超额完成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(2009年)承诺的2020年国家减排目标,并在当年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,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
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。中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,也是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,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,坚持先立后破,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。
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,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。把自然和生态当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,才能更好地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一举一动,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(摘自共产党员网)